文/李偉任醫師
有位五十多歲的許大哥
固定給我治療兩三個月了
每週固定來兩次,做純針灸的治療
許大哥初次來就診時,主要是因為後頸部肌肉僵硬結成一大塊
這就是現代常見的文明病-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治療幾次後
頸部肌肉結塊成束的狀況已好轉許多
針灸穴位從一開始針對肌肉的壓痛點(trigger point)
隨著頸部肌肉狀況的改善
慢慢加入了調養身體的穴位,包括百會、四神聰、腎關等穴道
進而陸續對掉髮、眉毛稀疏等症狀進行治療
許大哥是位不喜歡用服用藥物的患者
此時固定的針灸治療就成為很好的方法
不會有藥物代謝的問題
頂多偶爾有小小瘀青的狀況
昨天許大哥回診時
笑得很開心的說
最近掉頭髮狀況、眉毛後段稀疏及後頭髮下緣長期的表皮囊腫都改善很多了
醫者聽到患者病情症狀都有在好轉
絕對跟患者一樣開心的
來談談現代發生率超高的
肌筋膜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病人會抱怨身體有疼痛、局部酸痛、發脹、沈重感、壓迫感或肌肉無力
常會伴隨失眠、頭昏、疲倦、身體麻木、關節僵硬等情況
當觸診病患肌肉及肌膜時
可找到一條或數條緊繃的肌肉帶
摸起來像結節狀或繩索狀的硬塊
在其上面有特別敏感的痛點
叫做壓痛點
用力按壓該點會引發局部肌肉抽動並造成病人疼痛
有時候病人會痛的跳起來
此外這個痛點還有個特色
就是越按壓此點其酸痛麻的感覺會越舒服
不像發炎的疼痛連碰都不能碰
壓痛點就類似中醫的阿是穴(天應穴)
臨床上,用於治療許多肌筋膜及神經疾病
壓痛點(TP--trigger point)通常存在人體緊繃的肌束(taut band)當中,受到壓力刺激會有局部抽痛,也有可能引發轉位痛
發生肌筋膜疼痛的部位以後頸部、肩膀、兩側肩胛骨邊的中間地帶(俗稱膏肓的位置)、上下肢及下背最多
病人除了痛之外,檢查其肌肉力量及關節活動都會變差,但肌肉不會萎縮
此病的診斷方式純粹依賴病史及尋找引痛點的特殊觸診技巧
肩頸部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跟很多肌肉有關
常見到的肌肉如提肩胛肌、斜方肌、多裂肌、斜角肌、崗上肌、大小菱形肌、頸夾肌
甚至會牽涉到上臂的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
以下陸續介紹這些肌肉問題
圖中紅點代表患者痛點分布範圍,紅點越密處表示機率越高
畫叉叉處代表壓痛點(trigger point)
提肩胛肌
提肩胛肌顧名思義
有上提肩胛骨的功能
也能夠聳肩
痛點主要集中於肩外俞及肩中俞附近,Trigger point也在其附近
斜方肌
斜方肌為主要分布為後上背的肌肉
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有斜方肌疼痛的問題
疼痛集中於斜方肌起點附近,斜方肌最外側處,及C7T1旁
比較特別的點是疼痛範圍常會延伸至兩側頭部太陽穴附近
多裂肌
疼痛主要分布於後髮際下方
Trigger point位於C4旁
斜角肌
分為前中後斜角肌
疼痛範圍會延伸至手臂
Trigger piont位於缺盆附近,此處針灸易有氣胸的風險
崗上肌
臨床常見
崗上肌功能為外展手臂
疼痛會從崗上肌延伸至手臂三角肌附近
trigger point在曲垣秉風附近
大小菱形肌
臨床常見
疼痛及trigger point集中在肩胛骨內側
頸夾肌
疼痛集中於頸肩轉折處
trigger point在肩中俞附近
肱三頭肌
功能為伸展肘關節
疼痛主要集中於手臂
trigger point位於肌肉上
肱二頭肌
功能為屈曲肘關節
疼痛及trigger point皆位於肱二頭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