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偉任醫師
門診中遇到一位女性患者
由於子宮肌瘤過多,接受了子宮切除治療,而後造成更年期障礙的症狀來就診
臨床案例
先分享門診遇到的臨床治療案例
43歲的李小姐,109/2/25初診
李小姐於108年2月因子宮肌瘤過多接受子宮切除手術
108年9月婦產科追蹤,婦科超音波發現左側卵巢水瘤7*5公分
而後開始出現類似更年期障礙的症狀、主要有夜間盜汗、熱潮紅和睡眠障礙
在子宮切除手術前,李小姐還有月經來潮時,月經來腰痠嚴重且月經量大
其他症狀有手掌脫皮乾燥已多年(天熱加重)
109/2/25
第一次門診開立龍膽瀉肝湯、左歸丸、當歸飲子與地骨皮,
且配合耳針婦科穴位治療
109/3/3
第二次門診
回診後李小姐的夜間盜汗,熱潮紅、身發熱感與淺眠、睡眠障礙
這些更年期障礙的症狀皆已改善
109/3/10、3/17、3/24、3/31、4/7、4/14、4/21、4/28、5/5
第三次至第九次門診
因症狀改善許多,皆用龍膽瀉肝湯、左歸丸、當歸飲子為主方的藥物加減治療,
且持續配合耳針的婦科穴位治療
109/5/12
第十次門診
李小姐自述於109/5/11婦科回診,婦科超音波追蹤檢查左側卵巢水瘤已消失
其餘更年期障礙症狀皆已改善且較穩定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骨盆腔腫瘤,大概1/4~1/3的女性都會有子宮肌瘤
為子宮肌層產生的良性腫瘤,轉為惡性機率很低,大概千分之2~3而已
子宮肌瘤大部分都無症狀
但依照生長的位置不同,有機會產生不同的症狀
最主要分為三種
1.子宮內膜下(submucous):
肌瘤長在子宮內膜下,
有機會造成不正常的子宮出血,如經血變多月經延長,進而有機會導致缺鐵性貧血;
也有機會影響生育,造成懷孕困難或者流產機會增加。
2.子宮肌膜中(intramural):
長在肌膜中的肌瘤,較無特別症狀,但肌瘤太大有機會有脹大或壓迫感。
3.子宮漿膜層下(subserous):
因接近子宮外膜,會增加骨盆腔壓力,造成腫瘤壓迫症狀,例如頻尿、尿抑滯留或排便困難。
也可能造成經痛和性交疼痛,漿膜下肌瘤也有機會扭轉或變性。
子宮肌瘤治療通常希望以保守治療為主,六個月定期追蹤
停經後,大部份但不是全部,子宮肌瘤會萎縮
目前無直接研究指出,特定的藥物或是食物必定會造成子宮肌瘤增大
但停經後,大部分的子宮肌瘤都會萎縮,
所以推測造成子宮肌瘤變大的最直接因素,可能來自於本身卵巢所分泌的雌激素
除非肌瘤過大過多,造成較嚴重症狀,就會考慮採取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又分為子宮切除或者肌瘤切除
如本文案例李小姐,就是接受了子宮切除手術的治療
停經及賀爾蒙治療
停經前會有個過渡期
稱為Menopausal transition
是指月經開始不規則(如週期拉長,經血量減少等),直至診斷停經的這段時期
為停經前的過渡期
當回朔過去12個月皆無月經,可診斷為停經(Menopause)
黃帝內經提到
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表示女子大概為49歲停經進入更年期
統計方面
停經發生年齡,
90%在45到55歲之間,平均50歲;
5%發生於40~45歲,稱為early menopause;
5%發生於55歲之後,稱late menopause
超過55歲後停經的過晚停經,乳癌、子宮內膜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高
45歲前就停經的過早停經,骨質疏鬆的風險會增高
停經後造成常見的症狀,是受到雌激素下降影響
1.vasomotor symptoms(血管收縮症狀):
此為最常見症狀,80%停經婦女會出現熱潮紅,造成夜間流汗,影響睡眠品質
2.泌尿生殖萎縮:
子宮內膜萎縮(停經後出血最常見原因)、陰道乾澀、性交疼痛、頻尿與急尿
3.精神症狀:
情緒不穩定、憂鬱或易怒、記憶和專注力下降和性慾下降等。
停經後賀爾蒙療法
適應症:
緩解停經症狀,如熱潮紅和生殖泌尿道症狀
禁忌症:
乳癌、子宮內膜癌、冠心病、靜脈栓塞和中風的病史、肝臟疾病和未診斷的陰道出血
2002年美國Womans Health Initiative的大型研究
因為激素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的整體風險超過好處而提前停止
結果顯示使用賀爾蒙療法:
乳癌、靜脈栓塞、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較高
骨質疏鬆和大腸癌的風險較低
所以更年期後造成的症狀
建議先以中醫保守治療為第一線
如症狀太嚴重治療效果不彰,再來考慮賀爾蒙治療